其他

从美的历程到美的沉思

2017-08-31 曹立渊 正上生古美术沙龙




上周,首博结束了仅三个月的《美·好·中华》特展,配合着副标题“近二十年考古成果展”,展览大纲竟是以李泽厚《美的历程》与蒋勋《美的沉思》两部美学史力作的理论体系为基础。与以往展览强调历史、传承不同,这是重量级官方博物馆首次通过展览传达美学概论的一个尝试,也是一个信号。

 

美的历程很长,商周青铜饕餮狰狞是美、汉玉八刀雄浑是美,楚国的图案、唐代的三彩、六朝骈文、陶潜的诗、宋代的白瓷,颜延之诗、明清的瓷器都是美,“镂金错彩、雕绩满眼”是美,“初发芙蓉,自然可爱”也是美。器物比古籍可靠,美比历史真实。千万年来,与科技进步不同,美学艺术,却总是坎坷行路,并未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愈发走向巅峰,它往往随着王朝的更迭,消亡,又重新启蒙、发展,轮回着。魏晋六朝是一个转变的关键,划分了两个阶段。从这个时候起,中国人的美感走到了一个新的方面,表现出一种新的理想,那就是认为“初发芙蓉”比之于“错采镂金”是一种更高的美的境界。到了宋代,美学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峰,但仅过百年,蒙古大军的铮铮铁骑如割草机一般的席卷了整个宋王朝,宋代的美学艺术,崖山之后,轰然崩塌。

 

一个残酷的事实摆在眼前,尽管我们现在能一日千里、能登上月球、抵达火星,但我们的艺术美学,和古人比,和宋人比,却差远了。古代的器物,很美。许多古艺术藏家正是因为这份美而收藏,他们面对圈外好友的疑问,除了“这个东西为什么是老的”外,恐怕被问最多的便是“现在技术那么发达,做不出一模一样的吗”?答案是:很难,几近不可能。以宋瓷为例,在现代精密的科技手段下仿造某一窑口调配出最佳还原度的胎土、釉料调配烧造出的瓷器,有时候一眼便能认出新老,为什么?因为尽管胎釉十分相像,但瓷器的气韵,现代工匠,却很难仿造。木心的诗里说:从前的日色变得慢/车,马,邮件都慢/一生只够爱一个人。古代的工匠生活很简单,他们的生活也很慢,没有手机没有电视,一辈子也只做一件事。制作器物的环境不一样,人不一样,器物的气韵自然也不一样,刻意模仿怎么都会露出破绽。各个朝代的器物,都会有它时代的气韵。气韵,往往是判断一件器物新老的关键。

 

一个口号耳熟能详——“学习先进科学技术”,科学技术要向先进的学习,美学同样,而美学的高度,不在大洋彼岸的英美,不在比邻的日韩,就在千百年前我们现在所居的土地上,古人留下的器物便是美最好的阐释。从十年文化浩劫结束至今,我们当下的积淀仅四十年,在面对这些器物时,我们不仅需要知道历程,还需要沉思。首博“美·好·中华”特展,四字中间以点间隔,“美”在首位,它作为以古代器物为切入点的“艺术审美大展”,希望通过考古和艺术的激烈碰撞,从而启迪人们从文化的角度欣赏艺术,从艺术的角度理解文化,希望人们在观展中学会追求更加美好而诗意的生活,毕竟这个“快”的年代,获取知识比起拥有美,太容易了。


------2017.8.30









展览序厅中,浮动在上空的云气纹,极大的突出了线条感,而线条是中国美学形态中最重要的体现,十二件各时期具有代表性在器物,随着起伏的线条,陈列环绕。






 ▎唐 跪拜陶俑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藏


这件陶俑带进贤冠,为文官佣,其跪拜姿势属于中国古代跪拜礼“九拜”式之一,是男子常拜礼之礼。唐代不仅对百官的跪拜礼节制定了详细规定,对日常生活行路中的私礼也进行了规定,可见唐代对礼节的注重深入百姓生活。





北宋耀州窑青釉刻花渣斗 陕西西安蓝田县吕氏家族墓出土


耀州窑瓷器是宋代北方青瓷的代表,装饰手法以刻花和印花为主,刀法刚劲有力,立体感教强,有“刀刀见泥”之称。这件渣斗口沿内刻折枝牡丹纹,外沿为篦划纹,外腹刻两重尖瓣仰莲纹,刻花流畅,技艺精湛,代表了耀州窑刻花技艺的巅峰水平。





▎商代晚期 提梁铜壶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藏



▎战国 龙凤虺形玉佩 荆州博物馆藏



▎秦 铜雁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藏


铜雁出土于距秦始皇陵最远的一座陪葬坑,坑内有象征性河道,46座铜禽排列在河道两侧。这些铜禽仿造真实禽鸟原大制作,与兵马俑共同代表了东周以来日渐兴盛的写实艺术风尚,表现了制作者对造型艺术娴熟的驾驭能力。这座陪葬坑未必象征御苑,可能体现了某种神仙思想。




▎汉 博局十二辰纹铜镜 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




▎元 男女陶俑  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院藏



▎明 银执壶 蕲春县博物馆藏




整个展览是从1995年—2016年的历年十大考古发现中精挑细选,最终确定下来的精品,从杨官寨遗址的仰韶文化遗物到新疆精绝古城的尼雅遗址珍宝,涵盖从史前时期到宋元明清的历史时期。展览以史时代为序,划分为史前、夏商周、汉唐、宋元明清四大部分。虽然是按照历史序列进行呈现,但本质上是以这些时期共同的美学特征进行组合。展览已经结束,但这些器物会回到各处所藏的博物馆中,依旧可以见到。









展厅以红陶质地的背景板设计,再辅以陶器印纹和彩绘图案,衬托了史前文明自然的美感。它是一种视觉的开展,但它谜一样荒诞的氛围,常常使人直觉性地感受到久远的历史气息。



▎新石器时代 骨笛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







展厅穹顶上悬挂着青铜纹饰的巨钟和甲骨文,厚重和昏暗的设计,营造出青铜时代天、地、神、人共同构筑的神秘感和礼乐制度下的秩序感。商周时期的图腾、器物多灵兽,他们在整体造型上强调曲颈回首、腾跃飞扬的张力,在细节上多强调动物的巨眼、裂口、獠牙、锐爪、尖角,这些图像、器物,历经取舍、加工而改造,在静止的图案中集聚着紧张、随时可爆发的巨大力量,而制作这些最初的动机不是为了欣赏或审美,而是祈求上天的佑护,具有仪式及宗教上的意义,以期望图画、器物真被视为具有魔力的圣物及祝咒,这反而使得他们身上流淌的美感,具有神性。






▎战国 漆木方座镇墓兽 荆州市博物馆藏



▎商代 青铜礼器一组



▎战国早期 原始青瓷 南京博物院藏



▎战国 漆器一组




赶在特展最后一天参观,尽管当日北京阴雨绵连,却丝毫不能阻挡观展群众的热情。







展厅上空汉唐宫阙及丝路骆驼的剪影,与熙熙攘攘观展的游人在一轮明月的映照下,不禁想起李白的诗句:


……

今人不见古时月,今月曾经照古人。

古人今人若流水,共看明月皆如此。

唯愿当歌对酒时,月光长照金樽里。




▎秦 兵马俑



▎西汉 漆木马 成都博物馆藏





▎汉 辟邪陶座 成都博物馆藏



▎汉 雀龟陶磬座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藏





▎战国至东汉初期 三骑士铜鼓 云南李家山青铜器博物馆



▎战国至东汉初期 鱼形铜杖首饰 云南李家山青铜器博物馆藏



▎汉 鎏金铜轴饰 济南市长青区博物馆藏



▎西晋 金步摇 辽宁省考古研究院藏



▎西汉 牦牛金饰件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考古研究院藏






▎三国 青瓷一组 浙江省考古研究院藏





▎五代吴越国 鎏金银阿育王塔 浙江省博物院藏



▎北齐 贴金彩绘石雕佛坐像 青州市博物馆藏



▎东魏 贴金彩绘石雕菩萨像 青州市博物馆藏



佛教于汉代从印度传入中国。在汉末以降的长期战乱分裂中,普渡慈悲的佛教得到了广泛传播,至唐代完成了中国化,以禅宗为代表的本土教派将传统哲学智慧推向了新的高峰,佛教艺术也逐步本土化、世俗化,融入中华艺术的大潮中。




▎五代吴越国 开元通宝玉钱 浙江省博物院藏



▎唐 鎏金铜龙 洛阳市考古研究院藏





▎唐 三彩马佣一组








展厅空间上安排了采用多宝阁式的集中陈列,通过素淡典雅的色调营造出一种文人恬淡的生活态度。这一时期的审美风尚大都受宋代文人士大夫审美态度的影响,士大夫们精神世界的追求,终于占据了其后几百年的艺术巅峰,也越来越倾向在生活中融入审美的态度,将众多实用器主动赋予美的内涵。





▎北宋 耀州窑青釉瓜棱注壶、莲花温碗

▎北宋 耀州窑青釉刻花盖碗

陕西省蓝天县吕氏家族墓出土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藏



瓷器是中国所有文物类型中最能体现社会审美变化的,从原始青瓷一直到明清绵延不绝。宋朝则是瓷器发展历程中品质最古典、最有审美格调的时期。北宋关中蓝田吕氏属名门望族,吕氏四兄弟在文化、学术领域也颇有建树,没想到的是家族的墓园会在2009年被自己的后人盗掘,经过考古人员的抢救性发掘,出土了精美罕见的宋代耀州窑官窑瓷器等文物。因为是收藏世家,在蓝田吕氏家族墓里这些瓷器成系列地摆放。真实反映了北宋时期士大夫阶层的精致生活。用吕氏墓的生活用瓷、文人用器来表现宋代以来的士人风尚,是再合适不过的了。





▎北宋 “尚食局”款刻龙纹瓷碗 河北省文物研究所藏


尚食局是宫廷内掌管膳食的机构,北朝设立。瓷器中只见定窑白瓷上刻有“尚食局”铭文,多在碗盘等食器上刻铭,应是专门为宋朝宫廷烧制的。




▎北宋“东宫”款白釉划花龙纹瓷盘 河北省文物研究所藏


此盘内壁刻团龙戏珠纹,胎体薄而细腻,釉色滋润,属于定窑瓷器中的细白瓷。外底刻“东宫”款,见证了定窑为官府乃至北宋宫廷烧造瓷器的历史。




▎宋 白瓷盏、托 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院藏



▎南宋 越窑瓷香炉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



▎北宋 汝窑天青釉莲花式温碗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



▎辽 银盖白瓷葫芦瓶 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藏




▎元 月白釉盘 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藏



▎元 青花缠枝菊纹高足碗 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藏



▎元 青白釉卧象座 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藏



▎元 白釉褐彩钵 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藏



▎元 青白釉弥勒佛像 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藏



▎元 黑釉酱斑碗 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藏



▎元 青釉双鱼纹盘 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藏



▎明 青花凤凰牡丹瓶 蕲春县博物馆藏





展期正逢暑期,随处可见许多家长带着孩子学习参观。当看到四五岁的幼童指着1000多年前“开元通宝”玉币说,妈妈这上面几个字我都认识;当孩子牵着爸爸的手,面对多宝阁上的汝窑碗说,这个碗颜色真美,如果我有一个这样的碗,一定能多吃几碗饭……,孩童稚嫩的言语让我们知道,中华文明始终延续,美也在延续。







---END---

*转载欢迎,尊重原创*








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